創造玻璃回收循環的生命歷程,「春池玻璃」打造工藝與日常的設計新思維
「期待台灣的循環概念能被世界所看見,如果春池玻璃能創造一種全新模式,讓更多品牌以循環經濟作為核心實踐永續發展」——春池玻璃副總吳庭安。
澄淨通透的落地玻璃點綴橙紅色的設計,春室Glass Studio + The POOL融合玻璃工藝空間與咖啡廳
擁有風城之稱的新竹,剛抵達春室門口已感受幽靜清雅的人文氣息。位在新竹公園,緊鄰市立動物園,顯眼的橘色側門及建築內迴轉梯的設計象徵高溫熔融的玻璃膏。隨處充滿設計巧思的春室不僅是展示玻璃工藝的博物館,更是傳達玻璃藝術的場域。
品牌命名源自春池玻璃創辦人,重塑延續玻璃的價值
約五十多年前春池玻璃的創辦人吳春池於玻璃產業工作,當兵後投身回收玻璃業打造屬於自己的事業版圖,多年的付出與貢獻才創造時至今日的企業規模。春池玻璃一直以來推行「循環玻璃」的產業模式,從回收到處理成材料,以及之後的W春池計畫,將循環玻璃賦予原生價值,進而倡議循環創生。
W春池計畫為藉由設計、策展及新的商業模式,讓玻璃以全新的樣貌重生,同時能讓民眾更容易了解「循環經濟」的概念與意義。
嘗試多元豐富的展演設計,創造玻璃百變的可能性
起初春池玻璃將回收廢棄玻璃再製成原物料,提供給許多不同產業,像是玻璃業、陶瓷業、科技業及瀝青柏油建材等。
廢棄玻璃經由循環再利用時,能用於許多良好的用途,也能藉由循環經濟為環境實踐永續改變。然而大眾可能沒有管道能了解循環玻璃所帶來的價值,因此W春池計畫希望透過設計的傳達方式,讓我們都能以獨特的視角欣賞循環玻璃的藝術與價值。
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延伸玻璃工藝藝術
W春池計畫用一種設計演繹的方式傳遞循環經濟的理念,像是與平面設計師方序中、聶永真等合作,運用視覺及設計手法呈現出全新的作品,皆是W春池計畫重要的環節,進而觸發一般大眾去探究循環玻璃背後蘊藏的意義。
春池玻璃合作的對象並不僅侷限於設計師,也曾與品牌、學生團體等企業組織合作,希望大家都能朝向循環經濟的方向前進。春池玻璃副總吳庭安提及成功案例,如實踐大學學生合作的Float漂浮珍奶杯,為不使用吸管即能飲用珍珠奶茶的杯體設計,於嘖嘖募資平台擁有近八百萬的銷售金額。
另外還有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設計25 nano藝術情境燈、台灣科技大學運用回收玻璃作為載具,藉由玻璃紋理產生光影效果創作光景玻璃回收站。春池玻璃副總吳庭安分享,今年也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以故宮的文化特色加入循環玻璃再造創新生活,期待日常使用的器皿及餐具設計作品。
W春池計畫的加入,拓展春池玻璃的廣度
在尚未有W春池計畫前,循環玻璃單純是一種能被運用的原材料,但在展開計畫後,春池玻璃開始延續循環經濟及價值的概念橫向發展。同時著重在「循環概念」的議題上不侷限在玻璃本身,它只是其中一個載體去傳達,循環的概念也有機會應用於各式相異的材料。
立場思維的轉換,早期霓虹燈變身成為現代環保吸管
從生產原材料工廠到設計產製作品的銜接,成為玻璃老師傅、設計師、及領導者需面臨的挑戰。副總吳庭安表示在過程中,身為領導者需要洞察前瞻性,以及良好的整合溝通。
新竹得天獨厚的原物料資源與日本留傳的技術,玻璃產業曾於1960至1980年代盛極一時,當時新竹玻璃工藝品佔全世界外銷出口七至八成。雖然爾後產業逐漸外移沒落,至今許多玻璃工藝老師傅仍保有精湛的手藝技術。
早期霓虹燈管廣泛密集被應用於許多地方,但在LED的出現後逐漸沒落消失。春池玻璃將老師傅製作霓虹燈管的工藝技術應用在玻璃吸管,成為現代被廣泛使用的環保吸管。副總吳庭安:「工藝傳承的技藝一定要有現代社會所需求的東西」,意為創新或創舊,用新的方法去呈現舊有的工藝技法。
玻璃技藝創造嶄新樣貌,深受不同年齡層的喜愛
在2018年新竹玻璃設計藝術節,春池玻璃與「格式設計」一同策展。讓副總吳庭安印象深刻的是過去展覽的觀展者大多為年齡較高的長輩,或是對玻璃有深入研究的群眾。
當時他們的策展邏輯想突破過往,創造一個空間場域讓玻璃能進入到大家的生活,展覽期間也觀察到有許多年輕人排隊入場,顛覆以往玻璃藝術節常見的景象。副總吳庭安對此相當感動,讓玻璃技藝變成一種全新的可能性,並非僅賦予傳統的、舊有的等標籤,而是將循環玻璃帶入人們的日常,揭開嶄新樣貌。
春池新計畫帶我們體驗從無到有的循環玻璃世界
與台北朋丁 Pon Ding合作的「春室Glass Studio+P STORE」循環設計選物計畫,以循環作為選物概念,將春池循環概念延伸擴大,除了循環玻璃,更挑選循環可重製的天然材質設計選物,打造展演空間。
春室使用的器皿有一個特色為當杯具摔破,他們會直接將碎片拿至工作室重新製作再使用。十月初推出「W LOOP循環行動」如同複製春室使用杯具的模式,也是回收循環計畫的擴張,延伸至其他有餐具器皿需求的咖啡廳或餐廳,期望大家能響應延續玻璃的生命與價值。
關注《春池玻璃》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