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藝能世代 盧子涵創造永續藝術界的調色盤,期待不同領域人才的加入豐富友善世界的色彩

生命影響生命,攜手共創永續——舞蹈家 盧子涵

親情連結成為身後的力量,我們只想要妳開心

採訪時子涵正好位於恆春的永續旅店,開啟視訊鏡頭時,頃刻感受到室內的景緻滿溢南部的明媚。談及藝術實踐永續的過程源於家庭教育,子涵分享自己成長於一個願意相信且尊重孩子選擇的家庭,同時父母喜歡身體力行,讓孩子看見實踐的過程。

/ 跳舞是不是很浪費電?

父親一句發自內心的提問,家人鼓勵她勇於嘗試,都讓她在心中埋下實踐綠能藝術的種子。於是抱持著不畏挑戰的心飛往英國,開始尋找在公共空間的發電地板,期間她遭遇丟失行李、短暫時間內找不到發電地板等窘境,旅途中的悲愴也因為家人在電話中的交談而煙消雲散,親人的支持也激勵著她完成人生的一大挑戰!

– 盧子涵 家人

用跳舞傳遞想訴說的議題

子涵在就讀研究所的期間赴英國尋找發電地板,經上網搜集資料後,前往拜訪一家英國科技公司 Pavegen ,藉由在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中設有一處公共空間的發電地板上跳舞,與路過的民眾一起參與互動。

/ 起心動念是一瞬間的念頭

此次的英國行猶如一場互動式的藝術體驗,希冀邀請附近的學生、居民及路過的民眾感受到藝術的能量與能源的關係。除了家人的支持,她對於藝術之於環境的能量充滿著源源不絕的靈感,也讓她更專注於發展綠能藝術。

《在消逝之前,能不能喜歡我?》

在成立藝能世代之前,子涵在研究所的研究主題為具永續發展的綠能藝術課程,期待藝術教學及能源可以有所結合。直至今年在台中國家歌劇院的表演《在消逝之前,能不能喜歡我?》與不同藝術家合作,展現更完整的藝術表現,包含音樂、舞蹈及視覺裝置,整場演出皆不使用任何台電的電力系統。

有別於以往表演的開頭——聚光燈落下,音樂響起的形式。《在消逝之前,能不能喜歡我?》以參與式的形式表現,在觀眾進場後會是一個完全黑暗的空間,需要依靠人的力量才能發電(光來自能源),若想看見完整的演出就必須集結大家的力量合力產生能源。

/ 參與式的表演:重新創造生命經驗的歷程

舞者、樂手及觀眾皆成為整場演出作品的重要環節,透過肢體動作的展現、樂曲演奏的呈現及參與式裝置的操作,整場表演的電力是源於大家努力的成果。再者是壓電地板,類似於夜店的LED燈,設計環節讓觀眾以跑跳、追逐及踩踏等方式體驗小遊戲,點亮腳下的地板。

整場演出結束後,每個人會呈現喘息不止的狀態,當大家停止的瞬間除了感受到自己的心跳聲,還能被激發歡愉感。在無止盡消耗自己身體的當下,雖筋疲力竭但卻感到暢快淋漓的舒適。子涵也分享,設計與觀眾一起互動的參與式體驗,主要是想傳遞「當人疲倦時能休息,但地球呢?」用參與者的體驗經驗回扣到環境能源的議題。

永續舞蹈的實踐旅程

為了實現綠能藝術,尋求各界的專業人才合作,如中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的教授、電子聲響音樂家等。從中瞭解「人體動能其實很難被轉換」的事實,也發現機械不同於身體的能量,可能無法產生相對的能量轉換,舉例來說每當人們踩踏一步就能轉換成相對數值的能量,藉以產生電能,但身體動作引發機械轉換難以直覺的方式估計。

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他們找到將材料變成可產出能源的方式,一為使用壓電片提供團隊的視覺裝置及木琴聲響設計使用,二為中興大學的摩擦靜電地板。在正式演出前也歷經反覆調整,中興大學的摩擦靜電地板就經過兩次的修改:

第一版地板的特性很輕巧,是由幾百顆的LED燈組成的微量光線,如同聖誕樹上的燈串密集而閃爍,但不論舞者耗費多大的力氣往地面撞擊與跑動仍然只有微光的狀態。因此經改善與調整。

第二版地板以重複疊加的方式踩踏,其能量會被累積,使之有儲存於LED燈的功能,延續電力的供應,更能逐步增加明亮度。讓觀眾看見舞者經由不間斷的動作,藉以延續光線的明亮度,也能觀察到視覺裝置由暗轉亮的過程,目睹跳舞轉換成電能的景象。

/ 除了地板,嘗試其他方式是不是也能增加發電的機會

為擴大發電的區塊,壓電片(蜂鳴片)更應用於木琴上,其原理為壓電片只要一經變形就會產生電流,而敲擊木琴所產生的震動影響蜂鳴片變形,因此除了踩踏的方式,敲擊也可以產生能量。

不同於一般演出的作品,當樂手在敲擊樂器時,除了維持樂曲的流暢度,同時也必須找到較易發電的敲擊位置,對於過往的演奏模式更具挑戰。平時習慣敲擊的位置可能因黏貼蜂鳴片,導致聲音出現變化,失去原有的音色,因此如何掌控音樂與發電能量的轉換如同能量平衡的過程,需要樂手使用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演奏思維去詮釋表演。

在舞蹈動作層面,子涵希望讓舞者能完成正常的動作,但是運用正常的身體律動較難讓場地發亮,因發電地板需倚靠踩踏、撞擊、按壓及滾動等快速的動作才能使之發電。她描述:「即便瞭解發電地板多少會侷限舞蹈的動作,但她依然想挑戰看看,舞者是否能在地板上面完成尋常的舞步。」另外也將表演的形式,設計成以身體發電、踩踏地板兩種型態來展現LED燈的舞台效果。

正視生態環境,關注永續藝術

近期子涵關注永續藝術作品為兩廳院永續場館的作品《寫給滅絕時代》,以戲劇方式呈現,內行描述以原住民女性的視角出發,探討台灣生態及生物滅絕的樣貌。整齣表演的特色是在舞台上放置兩台腳踏車,整場演出不仰賴劇場的電力系統,並以踩踏腳踏車進行發電,維持燈光及音樂的需求。

運用兩台腳踏車產生電力,將電力控制在150瓦內,表演期間不斷更替騎乘腳踏車的人員,進而維持一場演出的電力所需。她分享這樣的表演方式更能看出一齣表演會耗費多少能源的實際狀況,這場表演讓她感到震撼,也激發出對表演形式的想像。

/ 適應腳踏車踩踏聲如同實踐永續的歷程

「那兩台腳踏車真的是吵到一個不行!」這是子涵在看完演出後令她印象深刻的事,表演尾聲她一度被嘈雜的聲音干擾到近乎忽視它們的存在。踩踏腳踏車發電的場景如同大家為環境友善而轉變生活習慣的過程,我們可以選擇將改變後的習慣深植於生活,去適應且珍惜地球資源;另一種狀況就是資源的浩劫導致人類面臨生態存亡的危機。

/ 人或許到失去的時候,才會明白珍惜與感謝!

「你有曾經愛上一棵樹?」這個問題是演出者在台上詢問觀眾的一句話。恰巧子涵曾經在高中擁有這麼一顆她願意向其傾訴的樹木,也接住她許多負面的情緒。幾年後待她碩士畢業,再回到原本的地方,發現那顆樹木已不見形跡。

欣賞《寫給滅絕時代》時,這個問題觸動著子涵的內心,她一直很想跟那顆樹木:「謝謝你多年前一直承接著我的負面情緒。」她認為表演藝術習慣用一種生命經驗去搭建橋樑的方式,讓觀眾隨之產生共鳴。人們產生共感才會持續保持關注與實踐,當大家今天在欣賞一個作品時,可以產生新的永續經驗,對她而言就會是一個更好讓永續推進的藝術手法。

嘗試新鮮的友善環境日常

子涵熱愛旅遊,購買票券習慣使用電子的形式,也會選擇價格相對較高的直達航班及永續旅店,潛水時也會期待自己能在休閒娛樂之餘,拾起海裡的垃圾。另外她也選擇回收紙製的包包、PALLADIUM寶特瓶回收再製纖維鞋款,經常關注時髦新奇的永續單品,同時用行動支持有意識的消費。

「藝術」是一件可以不斷從事創新的過程,並將創作者的異想世界展現在現實生活中。子涵看待藝術的角度,除了能創造無限可能的獨特性,還有「尊重」的態度。在整個大環境友善世界的氛圍中,她認為若尊重每個人正在做的事情,就會有更多創新永續的機會。

成為綠能藝術的調色盤

子涵形容藝能世代就像一個調色盤,藉由不同領域的人才參與,調配出豐富多元的色彩,每個人都能盡其在我的發揮專才,也從中獲取生命中的樂趣。

藝能世代是逐步累積成長而發展至今,並不是一個工作室、品牌抑或是空間;它是一個意象或概念,期待有更多人能加入這個世代。接觸不同領域且擁有相同理念的族群,每個共同參與的計畫都是走在綠能藝術這條路上滋養他們的養分。珍惜每次相遇的人所帶給她的觸動,讓「藝能世代」不受框架的侷限,而是延續及擴散更多綠能藝術的溫暖,期待有一天能用藝術為大家充電!

 

 

關注《 藝能世代 》的日常

FB官網

Photos:盧子涵 Hanna

文字讓人生滿載無數嚮往